2012年3月8日《衢州日报》:那些追随雷锋的年轻人

文字作者:图片作者:稿件来源:衢州学院发布时间:2012-03-09浏览量:4178

“雷锋,今天应该怎样追随你而行?”这或许是离开雷锋的日子里,中国人心底永恒的追问。

永恒,不在于巍峨地凝固于历史深处,而是如流淌的清泉,在每个时代浇灌出生命的花朵。

“学习雷锋好榜样”,在持续49年的学雷锋热潮中,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传承雷锋精神,前赴后继,以行动推动着时代向善进步。

本期《新闻蓝海》,我们将目光投向衢州的“80后”、“90后”青年群体,寻找那些默默追随雷锋的年轻身影……
他们不是雷锋,他们又都是雷锋。他们用青春热血,誓言信仰,温暖人心,照亮着这座大爱之城的“最美”精神天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雷锋”

追随雷锋的脚步,这个春天,衢州学院2010级美教班的30多名大二学生,选择用版画再现雷锋,在刀笔刻画间,追忆雷锋的音容笑貌。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随着油辊在木刻板上摩挲,那些记忆中雷锋的话语,与雷锋的经典肖像一同跃然于纸上心间。

20岁的大学生郑颖芬已经亲手拓印了几十张雷锋版画。她感慨地说,自从媒体报道班里制作雷锋版画后,前来询问索取画作的电话一直络绎不绝,“这么多年过去了,雷锋依然是人们追寻的偶像。”

至今,郑颖芬和她的同学们已经送出了近200幅雷锋像。在冒雨给衢江区云溪小学送画的时候,郑颖芬突然想到了一句话:“雷锋出门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对这些“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或许很难说清雷锋精神的含义,雷锋于他们,更像是精神符号,其承载的核心,便是延续雷锋坚持一生的信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雷锋虽然活在记忆里,但他离时代并不遥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雷锋”,衢州学院艺术系副教授寿伟克说,看到学生们拓印出充满人情味的肖像,然后赠予他人,自己感到很欣慰,“其实画雷锋,送雷锋,就是一个心中雷锋成为现实雷锋的学雷锋过程。”

这种理想到实践的信念坚守,对大学生周宏伟而言,便是对同学一份情义担当的责无旁贷。

去年9月13日,来自慈溪的大一新生周宏伟到衢州学院报到时,很快注意到了坐着轮椅的同班同学张志源。对方曲折的患病经历让周宏伟心生同情,他决定帮助张志源。

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周宏伟做了张值日表,全班16名男生,以寝室为单位,大家轮流抬张志源上课下课。

张志源体重有160多斤,抬轮椅时,需要6名男生齐上阵,4人前后左右排好,另两人则捧着厚厚的书本。

去年12月,瞅着张志源连过冬衣物都没有,身为班长的周宏伟又和同学们筹划了一场爱心活动。他挨个动员同学们捐款,“钱多钱少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一份心意。”

手提电脑、羽绒服、手套、暖宝宝、雪地靴、加上1500元的爱心捐款……当滚烫的礼物送上门时,张志源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张志源心里,周宏伟即是同学,更是兄弟。

如今,在周宏伟的带头下,衢州学院2011级数本1班的同学,都尽己做能帮助张志源,没有人抱怨、叫累。

对待同学如春天般的温暖,这群新时期的大学生抬起的不仅是友情,更是对理解雷锋精神做出了自己的诠释。

有人的地方,就有雷锋

雷锋选定了最高的价值坐标,选定了奉献他人的人生方向,他对国家、对人民、对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对需要帮助的弱者,满怀爱心,给予帮助,并从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幸福愉悦的满足。

其实,真正的善无关身份、地位,也不能用付出金钱的多少来衡量。只要是源自灵魂深处的爱,哪怕是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关爱的话,一个善意的微笑,就足以感动人心。

26岁的张盛鑫,从大学开始就热心于麦田计划活动。如今,他在常山拉起了一支100多人的“麦友”队伍,为那些无助的孩子送去温暖。

张盛鑫记得,自己组织的第一次活动,是2009年炎夏。当时他借了一辆货车,将图片展览的道具从衢州运到了常山。由于人手少,一直忙到晚上10点才收工。

这以后,了解麦田计划的人多了,常山的麦友渐渐发展了起来,一次募集图书的活动中,一天就征集到了5000多册。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如今麦田计划在常山已经成立了4间图书室,13名贫困学子得到“麦友”的长期资助。

在这些孩子中,有常山一中的小龙。小龙患有先天性视网膜损坏,视力很差,看书写字研究几乎贴在了本子上。但是小龙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还担任了班里的班长。

而走访过后,更令张盛鑫震惊。小龙的母亲长期卧病,父亲早逝。

张盛鑫通过“麦友”,邀请到了杭州的眼科专家赶到常山为其诊断。目前,小龙在等待有了匹配的眼角膜后就可以进行手术。

在常山青石镇,有一名初二学生,家中无房,母亲去世,本来和多病的父亲住在村里的祠堂里。后来父亲离世,祠堂也在雨里倒塌,他成了一名无家可归的孩子。

张盛鑫本来想给他找家孤儿院,可是常山没有类似的机构,最后在常山慈善总会的帮助下,他们联系了一家敬老院,孩子也暂时有了栖居之所。

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在时代大潮中,雷锋的身影在变。在麦田计划中,它托起失学孩子求知的梦想;在“兰花热线”那头,它燃起百姓困顿后的希望……他叫“志愿者”、“义工”,这是一个大众化的雷锋,他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可以是每个人。

事实上,衢州志愿者的身影近几年也日渐活跃,越来越多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处于共同的信念、良知和责任而走到一起,志愿无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一同为改善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

雷锋精神,已然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基因,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雷锋。

永远做一颗螺丝钉

“我愿意永远做一颗螺丝钉”,不管作为解放军战士,还是担当工厂推土机手;不管作为农业社记工员,还是担当乡政府通信员,无论于何岗位,雷锋都心无旁骛、爱岗敬业,出色完成各项工作。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雷锋是万能的“螺丝钉”,其职业追求同样影响着年轻人的追随。

“最美教师”陈霞、姜文、江忠红,“最美警察”高剑平、姜方林、傅晓忠、张明,“最美护士”林小娟等扎根岗位的衢州“最美”系列人物中,就闪现着诸多“80”后的身影。

31岁的柯城消防大队柯城中队长助理方雪华,从小就崇拜雷锋,盼望着长大后能够成为雷锋式的英雄战士。

入伍11年来,方雪华在每一次灭火救援现场,总是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为难时刻显身手”是对他最好的写照。
2007年6月19日,杭金衢高速公路四车追尾交通事故抢险救援中,方雪华冒着随时可能被百余根巨木埋压的危险,连续奋战5个小时,终于从死神边缘拉回了两名重伤男子。

去年5月2日的巨化锦纶厂火灾中,方雪华身先士卒、带领三车人员冲向火场第一线,冒着随时发生爆炸牺牲的可能,连续奋战9个多小时,成功的保护了500立方米的环秘己烷成品罐,避免了一场即将发生的灾难。

每一次的灭火救援,方雪华都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据不完全统计,他参加过的灭火救援达2000多次,救助群众300多人,抢救财产更无法计算。

而在紧张工作之余,方雪华还一直坚持做好事。当他还是义务兵时,就拿出自己微薄的津贴资助孤寡老人和困难学生,结对贫困学子达6人次。他长期个人结对照顾残疾孤寡老人黄兆林,20多年如一日,老人直到去世还念念不忘方雪华的名字。

一路追随雷锋的方雪华,也因此被百姓称为“雷锋式民警”邵裕桥的接班人。

(记者李啸  程磊)

审核:编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