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3日《教育之江》:人才赋能教育助力,绘就山区26县共富新图景⑥丨看温大、台州学院、衢州学院的创新实践

文字作者:图片作者:稿件来源:教育之江发布时间:2023-01-13浏览量:682

教育之江:https://mp.weixin.qq.com/s/XXDaXZXrJVywL50xKP_F5g

为深入贯彻省委万博manbetx官网_中国足彩网推荐推进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省委教育工委组织动员全省高校聚焦山区26县发展所需所盼,充分发挥干部人才专业优势,集成助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各高校积极响应、认真组织,干部人才主动担当、冲锋在前,在推动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上彰显了担当,展现了作为,贡献了力量。现将首批30个创新案例的有关经验做法予以刊登连载。

温州大学

聚焦教育帮扶,助力山区教育公平。按照省委“新型帮共体”建设要求,坚持“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的理念,以基础教育为切入点,找准目标定位,统筹做好战略谋划。学校与文成县正式签订《温州大学-文成县助力乡村振兴教育帮扶与合作暨助力侨益法律保护研究合作协议》,制定2022年项目计划表,构建“教育项目帮扶、师资培养、教科研指导、教育信息化合作”等四大合作领域。在文成县举办“温州市第九届学前教育区域特色品牌建设现场会暨幼儿园课程改革推进会”“文成县第六期校长论坛”“文成县教师科研素养提升行动”等系列活动。2022年落实经费10余万,组建13位专家帮扶团队,协助文成县加强中小学、幼儿园的综合管理,共同申报教研课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一体开发区域特色课程。

聚焦产业振兴,狠抓特色项目落地。积极构建“帮共体”机制,加强多方协同联动,发挥高校自身在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从运行机制上为帮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文成县玉壶镇挂牌设立调查研究基地,广泛动员民主党派成员、党外知识分子、归国留学人员等,按照教育、科技、侨务、乡村振兴等主题,向省、市相关部门提交调研报告6篇,为西寨、东樟两个侨村制定开发建设方案。通过组建专家团队、设定考核指标、建立会商机制等方式,为文成乡村振兴打通“教育-人才-产业”链。学校10年来接续选派10余名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入驻,协助开展侨韵玉壶·国际慢城项目建设、龙川素面生产示范基地认定、金朱林场生态资源调查等工作。校科技处、生环学院梳理整合生命健康、环境保护与农业食品开发等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选派2名科技特派员入驻文成,让传统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聚焦侨智凝聚,深挖侨乡共富资源。文成县是著名侨乡,温州大学是国务院侨办首批华文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温州大学)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侨教育特色显著,双方合作充分挖掘涉侨优势资源,打好“侨”牌。学校华侨学院组建专家团队,聚焦侨益法律保护、侨乡资源开发等领域,推动落实多个涉侨项目。如创新开展“送党课到侨乡”活动,与文成县人民检察院共建以侨益法律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科研平台,举办暑期学术夏令营,组织召开两届“侨乡发展与共同富裕”学术研讨会。针对文成侨领辈出的特点,学校侨务研究专家对当地华侨华人进行深入访谈,积极宣传华侨精神;在田野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余序整文集》《侨韵慢城》《玉壶华侨人物风采录》等侨乡专著;深入调研了解侨乡现状,形成两篇资政报告,为吸引侨领侨胞反哺侨乡建设提供了借鉴。

台州学院

书记领衔,强化示范引领。举行“书记手牵手 发展肩并肩”台州学院助推三门县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县启动仪式,谋定六大行动计划助力三门高质量发展。校党委书记一年来先后3次带队赴三门开展调研,作为专项课题组成员,承担三门相关文旅项目,起到示范引领效应。精选学校优秀党员干部、骨干教师,为三门定制16支科技小分队,每支小分队由一名教授(博士)领衔,3-5名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组成,提供精准科技支持,打造“不走的博士教授服务团”。

平台牵引,打造前沿阵地。紧扣产业发展,在三门县成立台州学院三门研究院,选派优秀干部担任院长,长期扎根三门,发挥研究院牵线搭桥功能,不断把学校的高层次人才与三门的技术需求相对接。共建省级技术中心,承接企业开发项目,帮助企业实现技术转化、专利申报等。联合企业申报省(部)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服务企业近200余家、服务农户100余家,对接企业行业技术难题近200个,服务企业产值超百亿元。

教育赋能,厚植人才基础。发挥学校师范教育优势,赋能三门基础教育,共建台州学院附属三门县实验学校,建立师范实习教育基地,选派名师定期开展联系帮扶指导。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长期开展系列骨干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为三门县中小学教师定制全学段、全学科的优质课程,在招生计划中列入三门县中小学全科教师及台州市临床医学生定向培养计划,为三门社会经济发展储备人才。

衢州学院

依托师范教育人才建立“三全机制”,优化龙南山区教育资源供给。以打造龙南山区普惠教育综合体为契机建立普惠教育人才库,开设了科技、声乐、绘画、儒学、八段锦等18类课程,建立“按需约课、即日送达、需求不断、服务不停”的教学互动机制,实现了山区教育一站式服务。锚定龙南山区各年龄段各群体的不同教育需求,组建龙南山区专项教育服务团,动员行政干部36人、专职教师132人(其中党员140人),常态化派遣学前教育师资团队服务山区幼儿教育,派遣南孔学堂师资团队、成长课堂师资团队服务山区中小学生双减提质,派遣体医融合师资团队服务山区中老年居民健康改善。与龙南山区中小学共同组建教共体,将龙南山区幼共体整体纳入本校实验幼儿园体系,建立师生工作站,组织学前教育专家入驻、定期讲座以及实施主题活动等,同时将山区家庭教育(家长教育)、心理教育等社区教育环节纳入本校师范生实习实训之中,助力山区教育提质升级。

 发挥科技、管理等专业人才优势打通“三赋通道”,助力人才引领山区高质量发展。建立乡村振兴培训中心,派遣干部师资在龙南山区持续推进乡村版未来社区建设培训、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训、农村电子商务培训、SYB创业培训、农民信息员培训、家庭农场主能力提升培训、网格员培训、村播(农播)带头人培训等各类专题培训。与龙南山区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博士创新站,博士领衔破解企业难题,结合山区农业、竹笋产业、旅游产业等,有效推进富硒笋竹农业种植技术提升、竹编工艺产品3d展示仿真建模、农文旅规划等科技助农项目落地。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以新时代青年“上山下乡”双引双创工作为抓手,与当地政府合作参加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浙江省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共同举办“溪口杯”乡村未来社区创新创业大赛等创业赛事,吸引了为数不少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青年入驻龙南山区。

 组建文化研究、创作团队构建“三文体系”,助力打造新时代山区文化高地。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干部教师为核心,组建地方文化研究团队,深入开展龙南山区乡村文化和记忆挖掘,“黄铁矿口述史研究”团队已采集、整理形成超500分钟的影像资料和15万字的口述资料。地方文化研究团队还致力于龙南历史人文研究、龙南红色文化研究、龙南十大历史文化名人提炼、文化讲解员培育等文化传承工作,协助龙游县积极开展《溪口镇志》编撰,有效实现了山区文化的再生和传续。文创团队教师着眼龙南山区文化活化和文化产业化,先后制定乡村文创产业方案《竹涧溪行—龙游溪口村乡愁文旅之路再设计》和《竹溪故里——龙游溪口古味品牌化设计与推广》,完成了龙游溪口未来乡村导视图、溪口IP“笋宝竹宝”等设计,有效推进了文化活化和产业化进程。

审核:编辑:董芊芊

关闭